《經濟日報》報導,行政院官員表示,由於前端研發是由中研院負責,後續的量產,就由有產製能力的各個業者來承接,但試劑的準確度如何、承接廠商的能力,後續衛福部食藥署的驗證等,都還要時間。
萊佛士及其追隨者希望有筆直的道路、以磚瓦為屋頂的石造建築。樂於冒險、不安於安逸生活的伊莎貝拉‧伯德小姐(Miss Isabella Bird)是19世紀晚期一位全球旅行家,她把歐洲人占絕大多數的地區形容為「沉悶和了無生機」,與繁華的華人世界形成對比。
經濟而非種族,最終決定一個人會居住在什麼地方。但是在帕西人(Parsee)商人、孟加拉人洗衣工、馬來人船員、爪哇人傭人和其他各色人等當中,華萊士發現華人最顯著。1819年英國人抵達之後的十年期間,新加坡河兩岸都已開闢,作為港口及日後城市的中心,建築物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不過這些店鋪只有少數保存至今,為了招攬遊客而費盡心思。港口裡布滿各式各樣的船隻,反映出貿易和工藝的多元風貌,本地人的馬來船、華人的戎克帆船、歐洲人的高桅帆船,還有愈來愈多的蒸汽船星羅棋布在海面上。
」新加坡的確靠華僑的努力而壯大,他們生性勤奮、節儉,又重視教育。萊佛士很粗暴地設計城市,以種族和職業作為區別來遷徙及隔離人民,拆除既有的建築物,以及分配空間。據稱大火的中心溫度達到了攝氏上千度,許多死者的遺體被燒到屍骨無存,日本當時統計和戰後的統計,學者估算死亡人數至少在12萬人左右,失蹤者至少有10萬人。
她在館內看到一幅閃閃發亮的東京天際線圖像,東京上空有孩子坐在雲端,「那讓我想起我最好的朋友們,也讓我相信,他們現在也在某個地方過得很開心。1942年,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帝國勢力還如日中天,美國戰略規劃專家列出一些攻擊目標,目的是消滅任何可能助日本一臂之力的設施,包括飛機基地及工廠。但他也堅稱這次轟炸讓戰爭提早結束,從而降低了交戰雙方的人命傷亡。轟炸這樣的地區,目的就是要讓死亡恐怖氣氛瀰漫日本社會。
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襲擊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基地,美國自此決心報復。李梅後來表示,如果美國戰敗,他本人肯定會被控犯下戰爭罪行。
一名B-29轟炸機隊員之子鮑曼(James Bowman)在相關單位蒐集的紀錄中寫道:「那天,許多人走出簡報室,心裡確信兩件事:第一,李梅果然是個瘋子。然而外面已是一片無法想像的慘況,路面變成一條火龍,家家戶戶從內到外,包括榻榻米、被褥、背包都燒掉了。美軍在1945年2月到5月對日本發動一系列空襲,其中以3月10日這次造成最多人死亡。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轟炸機卸槍砲多裝炸彈 任務九死一生 在簡報任務內容時,3000多名陸軍航空隊飛行員中多數人對任務抱持懷疑。
二瓶就說,「我很怕歷史重演」,她自己是在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於2002年成立時,才找到勇氣面對那段過去。李梅在戰後晉昇為四星上將,1990年以83歲高齡過世。B-29轟炸機飛得又快又高,可乘載大量火力,又能避開多數高射炮射程,爭取空戰時間,原是為了對付納粹德國而設計,美國人認為也很適合用來攻擊日本。東京的房舍以木造建築為主,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並在東北季風的吹送之下,迅速擴散,東京陷入火海,生還者形容是「人間煉獄」。
」 空襲行動前夕,B-29轟炸機在塞班島、蒂尼安島、關島陸續起飛,朝日本進發。第二,很多弟兄活不到明天。
這一連串空襲大部分是由美國轟炸機太平洋戰區指揮官、將軍李梅(Curtis LeMay)策劃,他之後對北韓及越南發動空襲,並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贊成以核子攻擊對俄羅斯先發制人。根據美國能源部資料,這2次原爆初期分別導致7萬人及4萬6000人死亡。
載著燒夷彈的B-29,把木造建築居多的東京燒成火海,炸彈的震盪和碎片也同時毀滅所有可及之物。廣島或長崎都設有原爆紀念建築,而即使東京大空襲傷亡慘重,東京至今仍沒有公共資金贊助的紀念館。《風傳媒》報導,東京大轟炸並不是美軍第一次轟炸日本,然而先前美軍的目標主要是造船廠、飛機廠與軍事設施,東京大空襲則是針對平民,目標之一的下町,建築多為易燃的木造房屋,人口稠密,主要是勞工階層二瓶與家人倖存於東京大空襲,但之後輾轉於親戚家和收容中心,食物匱乏,只能把橡子粉、榖粒和水混合著吃,即便很難消化。一名B-29轟炸機隊員之子鮑曼(James Bowman)在相關單位蒐集的紀錄中寫道:「那天,許多人走出簡報室,心裡確信兩件事:第一,李梅果然是個瘋子。美軍為了這次行動,派出超過300架B-29轟炸機,一夜之間在東京投下1500公噸的燒夷彈。
」 空襲行動前夕,B-29轟炸機在塞班島、蒂尼安島、關島陸續起飛,朝日本進發。李梅後來表示,如果美國戰敗,他本人肯定會被控犯下戰爭罪行。
這場空襲奪走的人命超過美國於同年在長崎及廣島投下原子彈造成的死亡人數。李梅在戰後晉昇為四星上將,1990年以83歲高齡過世。
《風傳媒》報導,東京大轟炸並不是美軍第一次轟炸日本,然而先前美軍的目標主要是造船廠、飛機廠與軍事設施,東京大空襲則是針對平民,目標之一的下町,建築多為易燃的木造房屋,人口稠密,主要是勞工階層。B-29轟炸機飛得又快又高,可乘載大量火力,又能避開多數高射炮射程,爭取空戰時間,原是為了對付納粹德國而設計,美國人認為也很適合用來攻擊日本。
(※首圖為2019年3月10日,日本民眾在東京墨田區的市政紀念堂為東京大空襲的受害者哀悼祈禱) (中央社)1945年3月10日清晨,8歲女孩二瓶治代在東京大空襲中死裡逃生,那是人類史上造成最多死傷的轟炸行動。日本的記錄稱,天亮之後,隅田川等河流都是死者的屍體,而美軍則是損失12架轟炸機。《BBC》報導,3月10日凌晨0時剛過不久,第一波的200餘架美軍轟炸機由東京的東區上空開始投下了燒夷彈。現年83歲的二瓶回憶,逃命的人背著嬰兒奔跑,背上的嬰兒也燒起來了。
根據美國能源部資料,這2次原爆初期分別導致7萬人及4萬6000人死亡。轟炸這樣的地區,目的就是要讓死亡恐怖氣氛瀰漫日本社會。
1500噸燒夷彈雨 死亡超過原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炸彈造成的煉獄把大約41平方公里的區域化為灰燼,根據一些估算,上百萬人因此流離失所。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轟炸機卸槍砲多裝炸彈 任務九死一生 在簡報任務內容時,3000多名陸軍航空隊飛行員中多數人對任務抱持懷疑。
這場由美國發動的空襲估計造成10萬人喪生、上百萬人受傷,其中多數是平民。B-29飛行員畢格羅(Robert Bigelow)在記錄口述史時回憶,3月10日清晨,日本人還在木造平房內酣睡,第一批轟炸機潛入東京上空,展開5波主力攻擊,其餘部隊則發起較小型的轟炸。
年輕一代已淡忘 倖存者憂歷史重演 現今的日本人超過80%都是出生於戰後,有些人擔心年輕一代忘卻這段歷史。1942年,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帝國勢力還如日中天,美國戰略規劃專家列出一些攻擊目標,目的是消滅任何可能助日本一臂之力的設施,包括飛機基地及工廠。Photo Credit: 日本東京國立市市政府官網 大空襲倖存者二瓶治代日前日本東京國立市邀請,分享其倖存經歷 鮑曼在敘述中提到B-29轟炸機的飛行工程師魏德(Jim Wilde)的說法表示:「我們俯瞰的一切都是一片火熱的紅,濃煙立刻鑽進飛機的所有角落。此外,二次大戰時盟國於1945年2月轟炸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掀起公眾激辯轟炸平民的正當性,而東京大空襲今年紀念事發75週年,其影響及教訓卻少有人論。
美軍在1945年2月到5月對日本發動一系列空襲,其中以3月10日這次造成最多人死亡。據稱大火的中心溫度達到了攝氏上千度,許多死者的遺體被燒到屍骨無存,日本當時統計和戰後的統計,學者估算死亡人數至少在12萬人左右,失蹤者至少有10萬人。
」 美國之後又空襲了名古屋、大阪及神戶等大城,並轟炸了58個中型城市。第二,很多弟兄活不到明天。
地面淪火獄 濃煙高聳竄入轟炸機 二瓶治代先前也經歷過美軍對東京的空襲,但當父親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把她叫醒,他吼著說,這次和以前不一樣。他們成功逃進防空洞,但沒能躲太久,二瓶的父親擔心被燒死或被濃煙嗆死在洞裡,決定出去。